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皇兄何故造反?在线阅读 - 第668节

第668节

    ??“可是,自宣德八年以来,朝廷再无出海之举,实为可惜,此次上林苑监之事,倒是给朕提了个醒,西洋诸国,亦是大明属国,多年未曾交往,未免生分,若朝廷元气恢复,还是要遣使臣出海,前往西洋诸国,互通往来。”

    ??救命啊!陛下杀人了!

    ??沉尚书站在底下,欲哭无泪。

    ??这可真是纯纯的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

    ??**的陈庸,我****!

    ??心里对着陈庸破口大骂,沉尚书发誓,要是这货现在站在他面前,他杀了这货的心都有。

    ??干点什么不好,啊,户部拨的银子还不够你贪的,非要把主意打到南苑的珍奇异兽身上。

    ??这下好了,闹出事了,自己赔进去就算了,还把户部扯了进去。

    ??沉尚书早就料到,天子找他不会有好事,但是,他也没料到,会是不好到这种地步。

    ??下西洋?陛下您开什么玩笑呢?

    ??就国库现在的底子,赔都不够赔的!

    ??硬着头皮,沉尚书还是道。

    ??“陛下明鉴,永乐到宣德间,三宝太监七下西洋,靡耗甚大,虽带回了诸多珍奇,但是仍旧入不敷出。”

    ??“如今大战方止,国库空虚,若要重下西洋,恐难以支撑,若因此再起民乱,社稷动荡,则臣万死难赎也。”

    ??话说的委婉,但是话头却是一点不留,就差说一句,门都没有!

    ??另一旁,陈镒和王文二人也对视了一眼,陈镒跟着道。

    ??“陛下,上林苑监一事,固然是陈庸胆大妄为,但是,朝廷如今百废待兴,正是休养生息之时,着实不宜再耗民力。”

    ??“昔者汉高祖刘邦,一代英主,结束秦末乱世,立大汉国祚,然出巡四方,拉车之马,难成一色,群臣上下,皆牛车出行,可谓寒酸不已。”

    ??“然则若无汉高祖至汉景帝数代积累,何来武帝之功?”

    ??“陛下,土木一役,朝廷元气大伤,亟待用银之处良多,若因搜罗珍奇异兽出海下西洋,实非良策,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??相较于沉翼,陈镒作为科道官员,说话就明显带着谏官的风格。

    ??一番话言辞不算尖锐,但是,也直截了当,直言不讳。

    ??待得陈镒说完,王文踌躇了片刻,也开口道。

    ??“陛下,下西洋虽能扬我国威,煊赫四夷,但是终归靡耗太甚,若仅为上林苑之事重下西洋,恐朝中多有非议,实为不妥,请陛下明鉴。”

    ??在场三人,说法各不相同,但是态度基本一致,就是反对下西洋。

    ??应该说,他们说的没错!

    ??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,下西洋是一件耗时耗力耗钱耗人,但是,却得不到什么好处的事情。

    ??要知道,朝廷下西洋,下的不是一支商队,而是一支舰队!

    ??大海不比陆地,虽然说,大明得到了西洋诸国的臣服朝觐,但是实际上,大明对于西洋的控制力很弱。

    ??所以,船队出海,首先要保证的,就是安全问题。

    ??除了肆虐的海盗之外,船队到达各国,还要防备的是当地的百姓和军队。

    ??不要以为远在西洋的那些小国,真的就是听说了大明的名声,所以慕名而来,臣服朝贡。

    ??那一个个,都是被打服的!

    ??郑和下西洋,最多的时候,海船多达两百余艘,基本上每一次出海,人数都多达数万人。

    ??而这数万人当中,主要的组成部分,就是多达五个卫的官军。

    ??与其说郑和率领的是一支船队,不如说他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军队,与其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政治行动,其实倒不如说,这是一个军事行动。

    ??这样的兵力,加上大明出色的造船技术建造出的坚固海船,在西洋当中,几乎是所向无敌的存在。

    ??正因如此,郑和所到之处,那些个番邦小国,才会忙不迭的奉出国书,宣布臣服,遣使朝觐。

    ??要是大明真的派过去的是一支普通的船队,别说是让这些小国臣服了,不被抢都算好的了。

    ??但是,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,给国家带来的压力巨大。

    ??不夸张的说,郑和七下西洋,对于朝廷来说,就跟打了七场大仗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??这中间,可不止是银钱粮草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??建造宝船,需要大量的人手,数万人出海需要的粮食,起运到港口,也需要大量的人手,船上大多数都是官军,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,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。

    ??那这些人从哪来?自然是征发徭役!

    ??不可否认的是,郑和下西洋

    ??,的确带回了很多珍奇异宝,而且让大明国威煊赫西洋,引得诸国朝觐。

    ??但是,代价是每次下西洋,要消耗数以万计的钱粮。

    ??更重要的是,残酷的海上风波,不时出现的海盗,还有每到一地,都有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,让每次出海,军民死伤都要数以千计。

    ??所以事实上,对于大明朝廷来说,废止下西洋,并非是毫无理由的。

    ??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衡量,下西洋的回报,的确远远不如支出。

    ??当然,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,下西洋的一应支出,譬如宝船的建造,官军的粮饷,征发徭役的补银,都是由国库承担,皇帝需要出的,就是赏赐给西洋诸国的珍奇器物。

    ??但是,朝廷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,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异宝,却全进了皇帝的内承运库。

    ??对于皇帝来说,拿些绸缎布匹,瓷器茶叶这些不值钱的玩意,就能换到一大堆珍珠玛瑙,象牙宝石,而且,还能得到西洋诸国的臣服,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。

    ??可是,对于朝廷来说,就是纯纯的赔本还不赚吆喝,这种事,也难怪朝臣们都不愿意干。

    ??不过,所幸的是,如今距离永乐朝才过不久,太宗皇帝余威犹在,没有人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对错过分议论,朝廷上,也没有形成像大明后期一样的舆论氛围,提起郑和下西洋,便说是劳民伤财,毫无正面评价。

    ??眼下,下西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,还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,只不过因为宣德以后,天子幼弱,之后朝廷又动荡不堪,所以一直没有人提起此事而已。

    ??就算是现在,沉翼等人反对下西洋的理由,也就是国库空虚,支撑不起而已,这和他们反对在这个时候再起战端,是同样的出发点,并没有刻意针对下西洋而发议论。

    ??这一点,还是颇让朱祁玉感到欣慰的。

    ??要知道,最晚到成化朝为止,朝中对于此事的舆论风向,便已然发生了改变。

    ??那时,朱祁玉的好大侄儿想索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,旨意下到兵部,刘大夏区区一个车驾司郎中,就敢堂而皇之的驳斥来使,说。

    ??“三保下西洋,费钱粮数十万,军民死且万计,终得宝而回,于国家何益,此特一弊政,大臣所当谏也,旧桉虽存,亦当之。”

    ??便可见当时朝中对下西洋一事的极度不满。

    ??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郑和下西洋,从煊赫国威的正面典型,变成了劳民无功,受朝廷上下鄙夷的无用之事。

    ??这种迹象,从现在开始,已经可以看到端倪,但是,至少当下这几年,还没人敢这么说。

    ??目光在底下三人身上扫了扫,朱祁玉倒是也没有坚持。

    ??上林苑监一事,本就不够有力,再说,沉翼说的是实话,国库如今也的确支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下西洋。

    ??他今天提起此事,也不过就是试探一番,为以后做铺垫而已,因此,沉吟片刻,朱祁玉便道。

    ??“几位先生所言有理,下西洋一事,是朕考虑不周,不过,此乃太宗国策,不可废弛,国库如今支撑不起,不代表以后支撑不起。”

    ??“朕没记错的话,正统八年时,太上皇曾命工部督造下海番船一百二十余艘,但是一直未曾启用。”

    ??“这样,回头传旨给工部,将这一百二十艘海船好好检查一番,该修缮的修缮,该重造的重造,既然是休养生息,那么这些事情,慢慢的总该操办起来。”

    ??“沉先生觉得呢?”

    ??得,绕来绕去,还是得出钱!

    ??沉翼不傻,从天子的口气当中,就听得出来,他老人家没再跟自己这帮人商量。

    ??没听天子说吗?

    ??“太宗国策,不可废弛……”

    ??这八个字压下来,还说啥啊!

    ??别忘了,这朝堂上头,还杵着一位太宗旧臣在呢!

    ??别看那位老大人平时人畜无害,慈眉善目,一天天笑呵呵的打瞌睡,但是谁敢说太宗陛下一个不字,他老人家能蹦起来锤死你。

    ??不过,出就出吧,反正也不是现在出,以后的事以后再说。

    ??就是眼下,这批海船的修缮,又要花一大笔钱了。

    ??默默的心疼了一下荷包,沉尚书虽然不情愿,但是还是不得不拱了拱手道。

    ??“臣遵旨……”

    ??第781章 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

    ??送走沉翼等人离开行宫,看着面前摇动的烛火,朱祁玉陷入一阵沉思。

    ??任何一个王朝走到末期,逃不开的就是财政问题,大明自然亦是如此。

    ??当然,这句话反过来说,也同样成立。

    ??当财政问题严重到火烧眉毛的地步的时候,一个王朝也就该走到穷途末路了。

    ??游荡百年,朱祁玉亲眼见过,自己那位穿着打补丁龙袍的后辈皇帝,是如何的勤俭,但是,要知道,就在那位登基前二十年的时候,朝廷还能起万历三大征。

    ??都说万历荒废朝政,苛收矿税,天启宠信阉党,一手遮天,可他们在位的时候,大明固然积弊重重,却不至于被逼的没有钱粮可用。

    ??可到了崇祯年间,短短十年,大明的国库便空空如也,钱到哪里去了?

    ??当然不会在百姓手里,不然的话,各地也不会烽烟四起。

    ??朱祁玉虽然盘桓在紫禁城中,但是历经百年沧桑,他的目光比崇祯要透彻的多。

    ??这些钱粮,无非是进了各地官员的囊中,进了那些走南闯北的商贾手中。

    ??想那徐阶谓之清流,可家中田亩竟能超过二十万亩,数万织工,这样的人,被称为官场楷模,可以见得嘉靖朝的官场,已经烂成了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??数遍整个大明晚期,真正能称得上清流的,实际上也就海瑞一人。

    ??不为别的,就因为这个人,敢说实话!

    ??治安疏里,海瑞写‘天下人不直陛下久已’,这是实话,事实上,最迟从嘉靖的时候起,大明的皇帝,就已经掌控不了大臣了。

    ??lt;div style=quot;text-align:center;quot;gt;

    ??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